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已公布,详细情况如下: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1、学校概况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安徽属普通本科高校,始建于1958年,郭沫若先生亲题校名。学校座落于安徽省会合肥。学校设南、北两个校区,校园环境高雅,是合肥卫生先进单位、合肥安全文明校园、合肥花园单位。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出色院校、省级博士学位授与权立项建设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安徽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安徽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设有14个教学系(院),现有4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管、理、文、法等八大学科门类。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5000多人,研究生400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10000余人。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30人。专任教师中具备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400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90多人。
学校现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6个一级学科、工程力学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材料工程2个范围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4个教育部、安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施总值1.2亿元,图书馆面积4万平米,藏书(含电子图书)30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6000余种。
学校在建筑与地下空间结构、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徽派建筑、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技术、先进建筑材料与水污染控制等重点范围,拓展重大工程重点技术研究,为推进地区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近3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5项;拥有国家级特点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革新试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多项国家级水平工程项目。土木工程等6个土建类专业全部通过国家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评估。
学校现有建筑节能研究院、建筑科学研究中心、徽派建筑研究所等23个科研机构,拥有建筑设计研究院(甲级)、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乙级)、装饰工程公司(设计甲级、施工一级)、新材料技术防水工程公司(二级)、水平测试公司等校办产业,成为培养具备革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
学校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已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美国休斯顿大学明湖分校、韩国韩瑞大学、韩国顺天乡大学等,打造了校际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学校坚持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校训,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和水平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求真务实,发展进取,为把学校建成一所高水平有特点建筑大学的目的而努力奋斗!
热烈欢迎有志年轻人考试报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研究生!
2、招生章程
学校2025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240名(最后的计划以教育部下达指标为准),其中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160人,另外招收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建筑与土木工程范围、材料学范围)80名。
1、培养目的
1、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拥护中共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规范,爱国守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本门学科内学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常识,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革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2、工奥创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奥创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范围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职业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主如果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考试报名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考试报名我校学术型研究生和工奥创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国家组织的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
1、中国公民。
2、拥护中共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低于40周岁(1971年8月31日将来出生者),考试报名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情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需要。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职员只准考试报名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6、考生的学历需要符合下列条件之1、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备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职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25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学校依据学科专业的培养目的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需要的职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考试报名。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职员。
自考专升本生和互联网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25年11月14日)前获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考试报名。在校研究生考试报名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赞同。
3、怎么报名、时间、地址
报名包含在线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地址办理在线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地址办理在线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一)在线报名:考试报名2025年硕士生一律采取在线报名方法。
1.在线报名日期:2025年十月十日31日天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能再修改报名信息)。
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日期为2025年9月25日至9月29日(天天9:00|22:00)。
2.考生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考试报名需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地址与考试报名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需要报名,凡不按需要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不真实信息而导致不可以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时间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在线报名填写考试报名信息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1)考生只填报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进入复试基本分数需要后,考生可通过学校研究生处网页或研招网调剂服务管理软件知道学校的生源缺额信息并依据我们的成绩再填报调剂志愿。
(2)考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对本人所受奖惩状况,尤其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考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状况。
(3)所有非应届毕业生需在网报备注栏内填写本人毕业证书编号、学位证书编号;应届本科毕业生需填写本人学号。
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将对各类证书编号予以网上核查。如考生在报名时采取弄虚作假方法而获得考试报名、录取资格的,一经发现,不论进入招生工作的哪一阶段,均取消其资格,并采取公告所在单位(就读院校)等形式予以公告。
(4)考生需填写完整联系方法,包含:本人固定电话、本人移动电话等;完整的通讯地址(含省、市(县)、单位、邮箱号等)、邮政编码。因考生联系方法不全、变更或错误导致的所有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二)、现场确认
1、现场确认时间:2025年11月十日至11月14日。
2、现场确认内容: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到考生所在地高校招生办设置的报考地址办理现场确认网报信息、现场图像采集、交纳报名费等手续。
3.现场确认程序
(1)考生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限居民身份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军校学员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在线报名编号,由报考地址员工进行核对。
自考专升本生和互联网教育本科生须凭已经获得的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办理在线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考生本人对在线报名信息要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所有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2)考生按规定缴纳考试报名费(考生办理考试报名手续缴纳考试报名费后,不再退还)。
(3)报考地址按规定采集考生本人图像信息。
4、考试
1、初试日期与地址:
(1)时间:2025年1月7日至1月8日(超越3小时的考试考哪几科在1月9日进行)。
(2)地址:在考生所在省市招生办确定的初试地址考试。
2、初试科目:
我校202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为4门(详见附件1、附件2),各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为6小时),其中政治理论、外国语的满分值各为100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满分值各为150分。
3、复试:初试合格的考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复试。复试的时间、地址、科目另行公告。复试科目考试形式及具体内容由学校依据各专业的培养需要,结合其它常识和能力的考核决定(复试课程及参考书目见附件)。
5、录取
1、依据考生入学考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和业务素质择优录取。考生入学时须进行体格检查,未达到高校体检标准者,取消入学资格。
2、凡属自筹经费或委托培养的考生,在正式录取之前,须由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及拟录取的研究生三方签订自筹经费或委托培养协议书。
6、学习年限
学校招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含专业学位)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脱产攻读学位。
注:以上招生简章内容若与国家有关部门及教育部以后颁布的规定有不符之处,须按国家有关部门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定实行。
通讯地址:合肥金寨路856号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230022;
单位代码:
10878;
联系电话:05513513085;
联系人:孙老师
Email:yzb@aiai.edu.cn